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精彩图文

楼主: 崔兴威

一门百相辅的千年望族——博陵崔氏(转)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7 09:33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听过、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都知道博陵。因为,博陵有个崔州平。在《三国演义》非常精彩的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中,有刘备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节,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,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,那就是博陵崔州平、颍川石广元、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。
    9 v2 p; \% S. T% V2 D  其实,博陵之所以有名,并非因为崔州平。而是博陵有着一个历经千年不衰的名门望族——博陵崔氏。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,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,将军、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,诗人、文学家、书画家不可胜数。崔州平则只是这个家族灿烂星辰中的一颗。
    . B! `; Z+ F; ]/ t0 o) q+ }$ z, f+ \4 s7 _; J0 S( [
      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,始于东汉。《后汉书·桓帝纪》载:“(和平二年)五月辛卯,葬孝崇皇后于博陵。”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,治所在蠡吾,即今天的河北蠡县。汉桓帝延熹元年(158年)博陵郡徙治安平,即今天的河北安平县。汉献帝建安年间,罢博陵郡,归于安平县。西晋武帝泰始元年,置博陵国,治所仍在安平。宋人欧阳忞著《舆地广记》中说“晋改博陵为博陆。”北魏复改为博陵郡,隶属于定州。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、常山、钜鹿、博陵、北平五郡。博陵郡辖饶阳、安平、深泽、安国四县,治所在安平。直至北周,少有变更。隋时,废北齐在安平所设博陵郡。唐杜佑《通典·州郡·博陵郡》中说:“炀帝初置博陵郡,后改为高阳郡。大唐为定州,或为博陵郡。”自唐以后,博陵之称专属定州。
    8 g: d( m' U8 r9 O, a5 a* T1 H$ e" J
      由此可见,博陵郡在历史上几经存废,名称几经更迭,管辖范围几经扩减,治所几经迁移。但大体上所辖区域在历史上的河间国与中山国之间。即今天河北的安平、饶阳、深州、深泽、高阳、蠡县、博野、安国、定州一带。博陵的治所,东汉时在今天的蠡县或博野,晋至北齐时在今天的安平,隋时在今天的深州,隋唐以后在今天的定州。而博陵崔氏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安平一带,因此,史书上多称博陵崔氏的后人为“博陵安平人”,现在安平境内仍遗有崔氏家族的庞大墓群。
    4 P' }) M% R% ?: g2 e
    7 g# T/ Y, t- u: ^ 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。周朝建立后,由于姜尚功勋卓著,被分封至齐国,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。姜尚的嫡孙季子因食采地在崔邑(今山东章丘县西北),其后代以邑名为姓氏,这就是崔氏的由来。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,秦朝时其第17世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。到了汉朝,崔业继承了这一爵位,在清河东武城(今河北清河县与山东武城县一带)定居下来。崔业的弟弟崔仲牟,则另居于博陵安平。此后,二人的后代繁衍昌盛,到魏晋时发展成为望族大姓。至唐朝初年,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,崔姓占了两家,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。宋代的《广韵》说崔氏“出清河、博陵二望”。魏晋至唐初,按士族门第排姓氏,或称“崔、卢、王、谢”,或称“崔、卢、李、郑”,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。唐初官员修订《氏族志》时,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,唐太宗知道后大怒,说:崔氏既无显官,又无人才,凭什么列为第一?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,还比不上崔氏吗?后来唐政府下令改李姓为第一,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,崔姓列第三。; N1 s+ O1 p" D5 k( z: g

    - D* z+ w/ d3 J# s2 H  史载,崔氏“自汉迄唐蜚声延誉,甚盛益兴,与荥阳郑氏,范阳卢氏并为千年旧族……闻人达士先后相望也。”自汉至宋,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,博陵及清河崔氏高官显宦不绝。南北朝时,崔氏(包括清河崔氏)为相者竟有十人,获得爵位者二十六人;累至盛唐,为相者竟不可思议的多达二十七人,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,堪为一时之盛,其他家族无出其右。因此崔姓也被称为“宰相之姓”。当时民间流传有“崔家丑女不愁嫁,皇家公主嫁却愁”的说法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北朝及盛唐的历史,有相当一部分是崔氏人写就的,成为一方郡望自在情理之中。2 k  L. E- n: y2 n& q

    ) F1 f; b% U$ F4 |7 \# T7 N  崔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,可以说人才辈出,史不绝书。东汉有文学家崔骃、书法家崔瑗、政论家崔寔,均是博陵安平人。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,如北魏吏部尚书、白马公崔宏,司徒崔浩,经学家崔灵恩,史学家崔鸿,书法家崔悦。唐代有诗人崔国辅,崔灏,崔护,政治家崔仁师、崔玄暐、崔琳等,地位显赫一时。其后,北宋有画家崔白,擅画花竹、禽鸟,还有经学家崔子方。元朝有书画家崔彦辉,明代有名臣崔呈秀、画家崔子忠。清代有学者崔述、经学家崔纪。近代有经学家崔适。
    . E9 N8 a2 \$ b# j3 ]" }- h6 i) b
    ! G5 b8 V- n6 z) Q( [+ j* c  博陵崔氏之祚发轫之初在东汉。六代之中,先后出了四位大家,即崔篆、崔骃、崔瑗、崔寔。祖孙四人皆善辞赋,均有文集传世。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中称:“崔氏世有美才,兼以沈沦典籍,遂为儒家文林。”崔篆生逢王莽篡政时期,为“郡文学”,“以明经征诣公车”,但他为人正直,不愿投靠王莽集团,因王莽对其母“宠以殊礼”,不得不接受“建新大尹”官位。后世流传有“崔篆平反”的故事。一次,崔篆在巡视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时,忍不住流泪叹道:“刑罚无度,陷民于阱。百姓何罪,遭此苦难!”于是,不顾个人安危,主动承担责任,为百姓平反,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。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,纷纷磕头求他不要这样做。崔篆慨然说:“如果杀了我一人,而能救出2000多人,这是我的心愿啊!我有什么可遗憾的呢?”
    + V8 W" J$ \9 ]
    9 D8 `+ D  R# u0 Y3 H! A  崔篆之后是他的孙子崔骃,有“儒家之林大才子”之称。《后汉书》载崔骃少与班固齐名,“年十三能通《诗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博学有伟才,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,善属文。”崔骃一生只做过府掾、主簿之类小官,但承袭了祖父的性格,忠直敢言。“所著诗、赋、铭、颂、书、记、表、《七依》、《婚礼结言》、《达旨》、《酒警》合二十一篇”,可以称得上是“诗书满腹,锦绣文章”。特别是,因作有《四巡颂》以颂汉德,辞甚典美,得到当时皇帝汉章帝刘炽的喜爱。刘炽曾有:“吾能令骃朝夕在傍,何必于此!”的感叹。
    8 ]; h! a* v8 e, s( ?( l6 `& C0 c4 J) p8 y, O
      崔骃之子崔瑗为著名书法家,官至济北相。史称其“锐志好学,尽能传其父业,与学者马融、张衡特相友善。”、“高于文辞,尤善书、记、箴、铭。”工章草,其书“点画精微,神变无碍”,人称“草贤”。著有《草书势》、《七苏》、《南阳文学官志》等五十七篇文章。据传,他曾将自己的反思反省写成铭文,置放于座右,时时顾念自励。因此,后人认为他就是“座右铭”的发明者。崔瑗的座右铭是:“无道人之短,无说己之长。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。世誉不足慕,唯仁为纪纲。隐心而后动,谤议庸何伤?无使名过实,守愚圣所藏。在涅贵不淄,暧暧内含光。柔弱生之徒,老氏诫刚强。行行鄙夫志,悠悠故难量。慎言节饮食,知足胜不详。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”。4 `, |( c5 q  i8 @

    0 G7 m* V1 B- n) b# s, w1 K  崔瑗之子崔寔是著名政论家,官至五原太守。所著《政论》,“指切时要,言辩而确,当世称之。”崔寔流传后世的著作,除“碑、论、箴、铭、答、七言、祠、文、表、记、书凡十五篇”之外,还有一部至今为人乐道的《四民月令》。这部散见于梁朝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和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的著作,记载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,也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些民俗。崔寔的政绩,主要是在五原太守任上取得的。当时五原偏僻荒凉,百姓生产生活原始落后,“俗不知织绩,民冬月无衣,积细草而卧其中,见吏则衣草而出”。崔寔从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入手,“作纺绩、织纴、練縕之具以教之”,于是“民得以免寒苦”。五原地处边地,境内常遭胡虏杀掠,“一岁至九奔命”。针对这种情况,崔寔“整厉士马,严烽候”以至“虏不敢犯,常为边最”。通过严明法度,整饬冗员,训练士卒,严密侦察,一举挫败胡人,使得五原成为当时最好的边防。于是,后人又称崔寔为“五原贤守”。0 s& y( L2 _0 d$ w: ?, {

    1 u+ H2 ]- [9 P+ [+ {# `+ ~( h  由此,历经六代四人,崔氏家族以治学起家,相继成为汉代大儒。在东汉士人特重名节的氛围濡染下,博陵崔氏在任上注重实绩,为百姓广为称颂。由于崔氏儒学和政绩日渐卓著,使得博陵崔氏跻身东汉名门。6 O" f! G* Q6 n
    . P" Y, q2 j& l" t
      魏晋时期,由于士族制度盛行,博陵崔氏家族有了进一步发展。史称:博陵人崔赞,少与中领军许允俱名冠冀州。他于魏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时仕至吏部尚书,后来迁升为左仆射。其子崔洪,在西晋任吏部尚书,是位很有性格的人物,有“骨鲠不同于物,有过,辄面折之”的记载,但他极其清廉,从不以权谋私,而是“举用甄明,门无私谒”。(见《晋书》卷45《崔洪传》)在西晋奢糜腐朽的环境里,崔洪能够鹤立独行、自守节操是极其难能可贵的。在两晋崔氏士族中,《晋书》为之立传者仅有博陵崔洪,足见其在当时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。到东魏、北齐时,受北朝错综复杂的政局影响,博陵崔氏的政治地位有了进一步提升,涌现出了崔暹、崔季舒与崔昂这些风云人物。史截:文襄高澄皇帝“欲假暹威势”,遂“待以殊礼”。崔暹先后弹劾了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冀州刺史韩轨等,被迁升为度支尚书兼右仆射。崔昂也是“受文襄密旨”,以法制裁权贵,收到了“内外齐肃”的效果,任尚书左丞兼度支尚书。(见《北史》卷32《崔挺传》)
    , V# c* K( {# D- R# }0 m  w) X$ F- y9 B0 Q2 r) F1 I4 O3 Q8 k
      据《魏书》、《北史》记载,北朝博陵崔氏仕宦及官位者共有84人。其中,一品官6人,计有仕于北齐的崔季舒,位至开府仪同三司;另有西奔关中,仕于西魏、北周的崔士谦、崔旷父子,崔士约、崔弘度父子及崔宣猷等5人,崔士谦、士约兄弟均为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。从爵位上看,北朝博陵崔氏获得爵位者共有16人,内有公3人,即武康郡公崔士谦、安平县公崔士约、邺县公崔弘度,均为西魏、北周所赐爵位。仕于北魏或北齐者有侯4人,崔双护为安平敬侯,崔元珍为凉城侯,崔弘升、崔仲方由北周授予黄台县侯和范阳县侯。其余为伯1人、子2人、男6人。但总体上仍逊于清河崔氏。
    6 |0 N& h" V) O( J- J2 m4 Y! c  L& T5 N" R' }5 F6 r6 G
      博陵崔氏最显赫的时代在唐代,尤以崔玄暐最知名。因其曾参与“神龙政变”,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,迎立中宗李显复位,恢复唐国号。唐长安初(701年),崔玄暐为天官侍郎,为官公正廉洁,后来得到狄仁杰提拔,先后任凤阁鸾台平章事、中书令,后被封为博陵郡王。神龙元年(705)正月,为恢复大唐国号,崔玄暐与张柬之、桓彦范、敬晖等大臣一起,乘武则天患病之机,掌控了羽林军,杀死了武后的宠臣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,迎立太子李显由玄武门入宫,立为中宗。因为这一功劳,唐中宗封张柬之为汉阳王、崔玄暐为博陵王、桓彦范为扶阳王、袁恕己为南阳王、敬晖为平阳王,时称“五王”。五王当时权势很大,几乎把持了整个朝政。但不久即遭武三思等人的排挤,全部被流放外地。
    ( q% t: c1 O8 U2 V! d. R5 p& ^# F; T2 e' \8 p5 k; K$ t
      崔玄暐的弟弟崔昪、儿子崔琚、孙子崔涣、曾孙崔郢等五人,官都当得很大。弟弟崔升,官至尚书左丞;儿子崔琚,颇有文名,官至礼部侍郎;孙子崔涣,因在安史之乱中有功,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;曾孙崔郢,为监察御史。这祖孙五人,因为均位居显赫,所以人称“五龙”。后来,崔姓家族的对联中有“世推三虎,人羡五龙”的说法。“三虎”指的就是崔姓家族的另外三个人。清河人崔琳、崔王圭和崔瑶三兄弟。崔琳官至太子少保,崔王圭官至太子詹事,崔瑶官至光禄卿。6 w9 f. @- F4 \+ h  _8 N3 k" }7 T9 C
    / v0 l6 k. n$ c  Y3 z5 @' F! y
     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,时为名门望族的崔姓家族自然不乏作诗的杰出人才。博陵一支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崔护,官至岭南节度使。他被千古传诵的一首诗是《题都城南庄》。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”两句道尽了离愁别绪、淡淡相思,将依桃花而毓秀的少女定格成一幅千年经典。后两句“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则一笔宕来,险中有奇,将诗人的伤感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。此后,《人面桃花》、《题门记》、《桃花吟》等众多传奇、杂剧均由此诗而来。而崔姓的另一大诗人崔灏则以一首《黄鹤楼》,使得“诗仙”李白发出了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灏题诗在上头。”的无限感慨。/ f$ ?7 N, F" F( Z! j# u! a
    & _' }4 D' Z0 V0 z$ M5 }
      脍炙人口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也与博陵崔氏有关。故事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就是唐朝某位崔相国的女儿。因从京城长安回老家博陵省亲,途径山西普救寺,与书生张君瑞邂逅相遇,一见钟情,在红娘的牵线搭桥下,演绎了一出似嗔似怨的爱情传奇。王实甫依据唐传奇《莺莺传》写就的《西厢记》曲词华艳优美,富于诗的意境。以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称赞它“曲词警人,余香满口”。崔莺莺与张生至死不渝的故事,迷得宝二哥与林妹妹月下偷香,也使得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为追求美好爱情消魄失魂。
    # X/ `& O' g0 T) U5 K/ p( C, B1 s+ s/ Q6 U9 j
      崔氏家族能够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名人辈出、官宦不绝,固然与当时的士族统制、讲究门弟有关,与封建社会“朝中有人好做官”的官位姻亲承继陋习有关。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深厚的家学、严格的家规、良好的家风。治学立世,耕读传家,注重家族荣辱,关心国家兴衰,使得他们进可齐家治国平天下,退可避乱保节求生存。7 g0 b* d& B* L" _. J  f
    ; Q, [9 X+ C5 A& f7 n
      一是学家深厚,注重治学功书。这个家族相继涌现出的一个个博学硕儒,一个个经学家、史学家、书画家、政论家、文学家,使得崔氏家庭在当时社会享有威名盛誉。二是家规严格。崔氏家族一直把“守礼法、传家学、励节操、重孝道、睦亲族”作为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原则。三是家教良好。早期教育是崔氏雄踞名门望族的重要保证,母亲在子女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,终身教育则是崔氏得以继承传衍的内在动力。
    3 b$ {) D1 Z, A- G: I2 |* J0 D3 U# P3 \0 q
      崔元暐的母亲卢氏留有“戒子廉明”的佳话。在崔元暐任补员外郎职时,卢氏对儿子说,“我听见人讲,凡儿子出外做官的有人来说他贫乏不能存,这是个好消息;如果说他财货很充足,这是个恶消息。近见亲表中做官的,多将钱物寄给父母,老人家只知道欢喜,竟不问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来的。倘系非理所得,却与盗贼何别!就使无大过错,难道内心不觉得惭愧么?咄!你今坐食俸禄,如果不能忠清,何以戴天履地!”从此,元暐奉母训,常以清廉自励。卢氏关于如何评判好坏消息的话,可谓暮鼓晨钟、意味深长,至今对身在仕途的人们有着深远的警示意义。% A  z7 I: Q  e0 r' x; H
    " Z. a% C4 [" @) s" Z1 v
      唐代还有博陵崔山南的祖母“乳姑不怠”的故事。崔山南,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,人称“山南”。当时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,年事已高,牙齿脱落,无法进食。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,每天盥洗后,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,坚持数年,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,身体依然健康。长孙夫人临终时,将全家老少召集到一起,说:“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,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。”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,果然依长孙夫人所嘱,也非常孝敬祖母唐夫人。这个故事,被元代郭居敬列入“二十四孝”之一,缉录为感动中国上千年的《二十四孝》书。清代王素所绘《二十四孝图册》及近代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所绘《二十四孝图》,经久流转,成为教育孩子、宣传孝道的重要读物。
    ) u* I% n" e  A" i, j+ z6 f, Q: i+ Y8 O7 Q! V( X
      南北朝北魏时期,有博陵人“崔挺拒壁”的故事。崔挺字双根,北魏孝文帝时任光州刺史、光州大中正、北海王司马。他为官廉洁,一次有人送他玉璧,被他拒绝,说:“过去没有杨震之金,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。”还有崔孝演“熔金拒敌”的故事。史称,面对当时家土危难险重的局面,崔孝演毅然辞官归家,开仓赈灾,训练乡民,熔金锻铁,同仇敌忾,英勇抗击北方鲜于族的入侵,从而避免了博陵这块家土被异族蹂躏、践踏。
    ; g6 j' W" S9 y7 b
    ; G( T# s' J3 r, d0 g1 R; u2 {, L  崔氏家族的这些故事,都被后人传为佳话。正是这个家家族有着不少秉持忠孝、刚正耿直、为民请命的人物,才使得这个家族能够以人格立足于世,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。4 a8 s7 ~% b; {/ A/ s& ]& ~

    1 a' C$ N+ k0 a: C9 F9 g  博陵崔氏后代的墓群现多集中在安平县东黄城村一带。按照崔氏家族死后多归葬故里的习俗,现在崔氏的集聚地附近遗存的古墓很多。在安平县东黄城村东南500米处,有东汉崔寔墓,也称崔公墓。崔寔墓往东100米处,有北魏崔敬邑墓。另有清代崔成轩墓。此外,附近还有封土大小不等、不知姓名的几十座历代古墓冢。整个墓群占地面积约有两万五千多平方米。现在,安平县东黄城墓群已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 $ d& i4 U- Y  c* f" |

    4 [6 Y) j4 q% r' z - m. W' h; N. K0 Q, y8 K

    1 y- w: e7 G' _' v4 c
    9 w% g6 i# K; F6 h0 P  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7 09:36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听过、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都知道博陵。因为,博陵有个崔州平。在《三国演义》非常精彩的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中,有刘备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节,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,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,那就是博陵崔州平、颍川石广元、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。
    - @, A& R+ ?# `) _  其实,博陵之所以有名,并非因为崔州平。而是博陵有着一个历经千年不衰的名门望族——博陵崔氏。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,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,将军、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,诗人、文学家、书画家不可胜数。崔州平则只是这个家族灿烂星辰中的一颗。3 G, Y  s) Z  b( P

    6 K* Q2 t! x- s! F/ Z  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,始于东汉。《后汉书·桓帝纪》载:“(和平二年)五月辛卯,葬孝崇皇后于博陵。”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,治所在蠡吾,即今天的河北蠡县。汉桓帝延熹元年(158年)博陵郡徙治安平,即今天的河北安平县。汉献帝建安年间,罢博陵郡,归于安平县。西晋武帝泰始元年,置博陵国,治所仍在安平。宋人欧阳忞著《舆地广记》中说“晋改博陵为博陆。”北魏复改为博陵郡,隶属于定州。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、常山、钜鹿、博陵、北平五郡。博陵郡辖饶阳、安平、深泽、安国四县,治所在安平。直至北周,少有变更。隋时,废北齐在安平所设博陵郡。唐杜佑《通典·州郡·博陵郡》中说:“炀帝初置博陵郡,后改为高阳郡。大唐为定州,或为博陵郡。”自唐以后,博陵之称专属定州。1 q7 M# g* Y& Q- w/ l1 `3 f. k

    ) @1 y1 w" G% f; O$ b& W  由此可见,博陵郡在历史上几经存废,名称几经更迭,管辖范围几经扩减,治所几经迁移。但大体上所辖区域在历史上的河间国与中山国之间。即今天河北的安平、饶阳、深州、深泽、高阳、蠡县、博野、安国、定州一带。博陵的治所,东汉时在今天的蠡县或博野,晋至北齐时在今天的安平,隋时在今天的深州,隋唐以后在今天的定州。而博陵崔氏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安平一带,因此,史书上多称博陵崔氏的后人为“博陵安平人”,现在安平境内仍遗有崔氏家族的庞大墓群。% e# E: ?2 w9 R

    4 `) c% n1 u% I3 ^- y( i/ B 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。周朝建立后,由于姜尚功勋卓著,被分封至齐国,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。姜尚的嫡孙季子因食采地在崔邑(今山东章丘县西北),其后代以邑名为姓氏,这就是崔氏的由来。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,秦朝时其第17世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。到了汉朝,崔业继承了这一爵位,在清河东武城(今河北清河县与山东武城县一带)定居下来。崔业的弟弟崔仲牟,则另居于博陵安平。此后,二人的后代繁衍昌盛,到魏晋时发展成为望族大姓。至唐朝初年,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,崔姓占了两家,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。宋代的《广韵》说崔氏“出清河、博陵二望”。魏晋至唐初,按士族门第排姓氏,或称“崔、卢、王、谢”,或称“崔、卢、李、郑”,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。唐初官员修订《氏族志》时,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,唐太宗知道后大怒,说:崔氏既无显官,又无人才,凭什么列为第一?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,还比不上崔氏吗?后来唐政府下令改李姓为第一,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,崔姓列第三。/ k* S0 |+ H% a0 }8 k3 e
    - G! X, H* f8 J) Q" P2 ~( \
      史载,崔氏“自汉迄唐蜚声延誉,甚盛益兴,与荥阳郑氏,范阳卢氏并为千年旧族……闻人达士先后相望也。”自汉至宋,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,博陵及清河崔氏高官显宦不绝。南北朝时,崔氏(包括清河崔氏)为相者竟有十人,获得爵位者二十六人;累至盛唐,为相者竟不可思议的多达二十七人,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,堪为一时之盛,其他家族无出其右。因此崔姓也被称为“宰相之姓”。当时民间流传有“崔家丑女不愁嫁,皇家公主嫁却愁”的说法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北朝及盛唐的历史,有相当一部分是崔氏人写就的,成为一方郡望自在情理之中。
    1 [0 x: K5 x; L  H5 Y: E8 i / x# R# @: i) b: ~- d
      崔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,可以说人才辈出,史不绝书。东汉有文学家崔骃、书法家崔瑗、政论家崔寔,均是博陵安平人。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,如北魏吏部尚书、白马公崔宏,司徒崔浩,经学家崔灵恩,史学家崔鸿,书法家崔悦。唐代有诗人崔国辅,崔灏,崔护,政治家崔仁师、崔玄暐、崔琳等,地位显赫一时。其后,北宋有画家崔白,擅画花竹、禽鸟,还有经学家崔子方。元朝有书画家崔彦辉,明代有名臣崔呈秀、画家崔子忠。清代有学者崔述、经学家崔纪。近代有经学家崔适。
    6 A% F  E( q) W3 n+ v! Q, z
    1 @7 I& F6 S; W& H  博陵崔氏之祚发轫之初在东汉。六代之中,先后出了四位大家,即崔篆、崔骃、崔瑗、崔寔。祖孙四人皆善辞赋,均有文集传世。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中称:“崔氏世有美才,兼以沈沦典籍,遂为儒家文林。”崔篆生逢王莽篡政时期,为“郡文学”,“以明经征诣公车”,但他为人正直,不愿投靠王莽集团,因王莽对其母“宠以殊礼”,不得不接受“建新大尹”官位。后世流传有“崔篆平反”的故事。一次,崔篆在巡视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时,忍不住流泪叹道:“刑罚无度,陷民于阱。百姓何罪,遭此苦难!”于是,不顾个人安危,主动承担责任,为百姓平反,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。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,纷纷磕头求他不要这样做。崔篆慨然说:“如果杀了我一人,而能救出2000多人,这是我的心愿啊!我有什么可遗憾的呢?”: O( z% a9 s3 d
    $ v$ r, ~+ }- Y% j9 e
      崔篆之后是他的孙子崔骃,有“儒家之林大才子”之称。《后汉书》载崔骃少与班固齐名,“年十三能通《诗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博学有伟才,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,善属文。”崔骃一生只做过府掾、主簿之类小官,但承袭了祖父的性格,忠直敢言。“所著诗、赋、铭、颂、书、记、表、《七依》、《婚礼结言》、《达旨》、《酒警》合二十一篇”,可以称得上是“诗书满腹,锦绣文章”。特别是,因作有《四巡颂》以颂汉德,辞甚典美,得到当时皇帝汉章帝刘炽的喜爱。刘炽曾有:“吾能令骃朝夕在傍,何必于此!”的感叹。
    , P3 x7 c( B/ W3 |+ B8 [. R " }! a: P! }& g
      崔骃之子崔瑗为著名书法家,官至济北相。史称其“锐志好学,尽能传其父业,与学者马融、张衡特相友善。”、“高于文辞,尤善书、记、箴、铭。”工章草,其书“点画精微,神变无碍”,人称“草贤”。著有《草书势》、《七苏》、《南阳文学官志》等五十七篇文章。据传,他曾将自己的反思反省写成铭文,置放于座右,时时顾念自励。因此,后人认为他就是“座右铭”的发明者。崔瑗的座右铭是:“无道人之短,无说己之长。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。世誉不足慕,唯仁为纪纲。隐心而后动,谤议庸何伤?无使名过实,守愚圣所藏。在涅贵不淄,暧暧内含光。柔弱生之徒,老氏诫刚强。行行鄙夫志,悠悠故难量。慎言节饮食,知足胜不详。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”。/ X/ F! l; p, J  A. B2 h
    ( d: B' i) s8 L3 a# J
      崔瑗之子崔寔是著名政论家,官至五原太守。所著《政论》,“指切时要,言辩而确,当世称之。”崔寔流传后世的著作,除“碑、论、箴、铭、答、七言、祠、文、表、记、书凡十五篇”之外,还有一部至今为人乐道的《四民月令》。这部散见于梁朝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和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的著作,记载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,也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些民俗。崔寔的政绩,主要是在五原太守任上取得的。当时五原偏僻荒凉,百姓生产生活原始落后,“俗不知织绩,民冬月无衣,积细草而卧其中,见吏则衣草而出”。崔寔从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入手,“作纺绩、织纴、練縕之具以教之”,于是“民得以免寒苦”。五原地处边地,境内常遭胡虏杀掠,“一岁至九奔命”。针对这种情况,崔寔“整厉士马,严烽候”以至“虏不敢犯,常为边最”。通过严明法度,整饬冗员,训练士卒,严密侦察,一举挫败胡人,使得五原成为当时最好的边防。于是,后人又称崔寔为“五原贤守”。* e  V4 j2 E; Q4 n9 X8 n

    ) h7 e# f. I: `1 i/ R; {2 ^  由此,历经六代四人,崔氏家族以治学起家,相继成为汉代大儒。在东汉士人特重名节的氛围濡染下,博陵崔氏在任上注重实绩,为百姓广为称颂。由于崔氏儒学和政绩日渐卓著,使得博陵崔氏跻身东汉名门。
    , d9 O" B; f1 [9 S . Q1 v# s0 t% G: v& x& L
      魏晋时期,由于士族制度盛行,博陵崔氏家族有了进一步发展。史称:博陵人崔赞,少与中领军许允俱名冠冀州。他于魏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时仕至吏部尚书,后来迁升为左仆射。其子崔洪,在西晋任吏部尚书,是位很有性格的人物,有“骨鲠不同于物,有过,辄面折之”的记载,但他极其清廉,从不以权谋私,而是“举用甄明,门无私谒”。(见《晋书》卷45《崔洪传》)在西晋奢糜腐朽的环境里,崔洪能够鹤立独行、自守节操是极其难能可贵的。在两晋崔氏士族中,《晋书》为之立传者仅有博陵崔洪,足见其在当时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。到东魏、北齐时,受北朝错综复杂的政局影响,博陵崔氏的政治地位有了进一步提升,涌现出了崔暹、崔季舒与崔昂这些风云人物。史截:文襄高澄皇帝“欲假暹威势”,遂“待以殊礼”。崔暹先后弹劾了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冀州刺史韩轨等,被迁升为度支尚书兼右仆射。崔昂也是“受文襄密旨”,以法制裁权贵,收到了“内外齐肃”的效果,任尚书左丞兼度支尚书。(见《北史》卷32《崔挺传》)% A0 G/ V4 X4 H8 w' c9 V

    ; ]4 g) |- N! N) p2 K- c* D" S  据《魏书》、《北史》记载,北朝博陵崔氏仕宦及官位者共有84人。其中,一品官6人,计有仕于北齐的崔季舒,位至开府仪同三司;另有西奔关中,仕于西魏、北周的崔士谦、崔旷父子,崔士约、崔弘度父子及崔宣猷等5人,崔士谦、士约兄弟均为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。从爵位上看,北朝博陵崔氏获得爵位者共有16人,内有公3人,即武康郡公崔士谦、安平县公崔士约、邺县公崔弘度,均为西魏、北周所赐爵位。仕于北魏或北齐者有侯4人,崔双护为安平敬侯,崔元珍为凉城侯,崔弘升、崔仲方由北周授予黄台县侯和范阳县侯。其余为伯1人、子2人、男6人。但总体上仍逊于清河崔氏。
    8 Y2 h& T2 ], O! y5 s 8 `) C) ?2 k' O) [* ^
      博陵崔氏最显赫的时代在唐代,尤以崔玄暐最知名。因其曾参与“神龙政变”,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,迎立中宗李显复位,恢复唐国号。唐长安初(701年),崔玄暐为天官侍郎,为官公正廉洁,后来得到狄仁杰提拔,先后任凤阁鸾台平章事、中书令,后被封为博陵郡王。神龙元年(705)正月,为恢复大唐国号,崔玄暐与张柬之、桓彦范、敬晖等大臣一起,乘武则天患病之机,掌控了羽林军,杀死了武后的宠臣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,迎立太子李显由玄武门入宫,立为中宗。因为这一功劳,唐中宗封张柬之为汉阳王、崔玄暐为博陵王、桓彦范为扶阳王、袁恕己为南阳王、敬晖为平阳王,时称“五王”。五王当时权势很大,几乎把持了整个朝政。但不久即遭武三思等人的排挤,全部被流放外地。
    * [( M( |" \  N" O , [0 L! Y* {) i; O/ Q
      崔玄暐的弟弟崔昪、儿子崔琚、孙子崔涣、曾孙崔郢等五人,官都当得很大。弟弟崔升,官至尚书左丞;儿子崔琚,颇有文名,官至礼部侍郎;孙子崔涣,因在安史之乱中有功,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;曾孙崔郢,为监察御史。这祖孙五人,因为均位居显赫,所以人称“五龙”。后来,崔姓家族的对联中有“世推三虎,人羡五龙”的说法。“三虎”指的就是崔姓家族的另外三个人。清河人崔琳、崔王圭和崔瑶三兄弟。崔琳官至太子少保,崔王圭官至太子詹事,崔瑶官至光禄卿。
    . F' a+ L" L. ?: ~1 o 9 X6 L- k0 I# h' L. @1 k& ]
     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,时为名门望族的崔姓家族自然不乏作诗的杰出人才。博陵一支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崔护,官至岭南节度使。他被千古传诵的一首诗是《题都城南庄》。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”两句道尽了离愁别绪、淡淡相思,将依桃花而毓秀的少女定格成一幅千年经典。后两句“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则一笔宕来,险中有奇,将诗人的伤感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。此后,《人面桃花》、《题门记》、《桃花吟》等众多传奇、杂剧均由此诗而来。而崔姓的另一大诗人崔灏则以一首《黄鹤楼》,使得“诗仙”李白发出了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灏题诗在上头。”的无限感慨。
    - T* r4 m; s% r+ U/ D" l
    / g, d0 e- B4 t3 y  脍炙人口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也与博陵崔氏有关。故事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就是唐朝某位崔相国的女儿。因从京城长安回老家博陵省亲,途径山西普救寺,与书生张君瑞邂逅相遇,一见钟情,在红娘的牵线搭桥下,演绎了一出似嗔似怨的爱情传奇。王实甫依据唐传奇《莺莺传》写就的《西厢记》曲词华艳优美,富于诗的意境。以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称赞它“曲词警人,余香满口”。崔莺莺与张生至死不渝的故事,迷得宝二哥与林妹妹月下偷香,也使得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为追求美好爱情消魄失魂。6 `: _3 j! R1 i6 O$ k8 }$ w
    / ^5 K8 F1 T$ d' y% h6 P
      崔氏家族能够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名人辈出、官宦不绝,固然与当时的士族统制、讲究门弟有关,与封建社会“朝中有人好做官”的官位姻亲承继陋习有关。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深厚的家学、严格的家规、良好的家风。治学立世,耕读传家,注重家族荣辱,关心国家兴衰,使得他们进可齐家治国平天下,退可避乱保节求生存。5 K  Q6 L  t5 \$ [0 ?

    + ~+ y$ j5 k2 w8 |2 G, g  一是学家深厚,注重治学功书。这个家族相继涌现出的一个个博学硕儒,一个个经学家、史学家、书画家、政论家、文学家,使得崔氏家庭在当时社会享有威名盛誉。二是家规严格。崔氏家族一直把“守礼法、传家学、励节操、重孝道、睦亲族”作为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原则。三是家教良好。早期教育是崔氏雄踞名门望族的重要保证,母亲在子女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,终身教育则是崔氏得以继承传衍的内在动力。
    0 r' n  R) e+ ?2 }8 }1 h2 Q
    7 |! N8 v3 V4 L7 i) Z+ r; M5 O  崔元暐的母亲卢氏留有“戒子廉明”的佳话。在崔元暐任补员外郎职时,卢氏对儿子说,“我听见人讲,凡儿子出外做官的有人来说他贫乏不能存,这是个好消息;如果说他财货很充足,这是个恶消息。近见亲表中做官的,多将钱物寄给父母,老人家只知道欢喜,竟不问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来的。倘系非理所得,却与盗贼何别!就使无大过错,难道内心不觉得惭愧么?咄!你今坐食俸禄,如果不能忠清,何以戴天履地!”从此,元暐奉母训,常以清廉自励。卢氏关于如何评判好坏消息的话,可谓暮鼓晨钟、意味深长,至今对身在仕途的人们有着深远的警示意义。
    ( B0 d  K, U( q/ }; m/ { 7 E* t3 `2 m2 m" i
      唐代还有博陵崔山南的祖母“乳姑不怠”的故事。崔山南,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,人称“山南”。当时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,年事已高,牙齿脱落,无法进食。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,每天盥洗后,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,坚持数年,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,身体依然健康。长孙夫人临终时,将全家老少召集到一起,说:“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,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。”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,果然依长孙夫人所嘱,也非常孝敬祖母唐夫人。这个故事,被元代郭居敬列入“二十四孝”之一,缉录为感动中国上千年的《二十四孝》书。清代王素所绘《二十四孝图册》及近代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所绘《二十四孝图》,经久流转,成为教育孩子、宣传孝道的重要读物。
    # t! ?8 @" S$ Y+ o# b7 g0 Q
    % F; }3 p' z: A3 E2 P* {) c; q  南北朝北魏时期,有博陵人“崔挺拒壁”的故事。崔挺字双根,北魏孝文帝时任光州刺史、光州大中正、北海王司马。他为官廉洁,一次有人送他玉璧,被他拒绝,说:“过去没有杨震之金,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。”还有崔孝演“熔金拒敌”的故事。史称,面对当时家土危难险重的局面,崔孝演毅然辞官归家,开仓赈灾,训练乡民,熔金锻铁,同仇敌忾,英勇抗击北方鲜于族的入侵,从而避免了博陵这块家土被异族蹂躏、践踏。1 S  @$ s+ p9 F4 c" ?2 G# r+ n# D

    5 u* \: p: ~5 X. G1 p) ^  崔氏家族的这些故事,都被后人传为佳话。正是这个家家族有着不少秉持忠孝、刚正耿直、为民请命的人物,才使得这个家族能够以人格立足于世,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。
    % ]# ^, ^. s" V' b. Q3 v! ~4 P
    8 B* x" n" X$ n6 `  博陵崔氏后代的墓群现多集中在安平县东黄城村一带。按照崔氏家族死后多归葬故里的习俗,现在崔氏的集聚地附近遗存的古墓很多。在安平县东黄城村东南500米处,有东汉崔寔墓,也称崔公墓。崔寔墓往东100米处,有北魏崔敬邑墓。另有清代崔成轩墓。此外,附近还有封土大小不等、不知姓名的几十座历代古墓冢。整个墓群占地面积约有两万五千多平方米。现在,安平县东黄城墓群已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 
    ( c+ e6 [  p; o! _: s  m0 a 4 D$ J2 P: S' R2 b& n! `& u! ~  R

    2 ^( l# X( A4 v 0 a( d, U4 I9 J) |6 `, k
    ; `( W4 n1 O# s- @
      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    ×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7 10:22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    ×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7 10:22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    ×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7 10:23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    ×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7 10:24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    ×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4-17 15:35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北朝及盛唐的历史,有相当一部分是崔氏人写就的,成为一方郡望自在情理之中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4-26 07:48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宋代的《广韵》说崔氏“出清河、博陵二望”。魏晋至唐初,按士族门第排姓氏,或称“崔、卢、王、谢”,或称“崔、卢、李、郑”,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8-5 15:00
  • 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5-3 07:33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
    回 崔汉良 的帖子

    崔汉良:好帖!支持!!! (2010-02-01 08:31)
    请本家多介绍家族情况,理清郡望堂号,字辈派系,始迁祖,何时从何地迁居,这样便于寻根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2-16 11:08
  • 发表于 2012-5-3 07:37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 
    做人要厚道,看帖要顶!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 ←【左边有快捷回复哦】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关于我们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联系我们| 加入收藏| 设为首页| 意见反馈| 中华崔氏网

    QQ|Archiver|手机版| 中华崔氏网 ( 苏ICP备15036060号 ) |网站地图

    声明:中华崔氏网是崔氏宗亲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网站,不属任何氏机构或团体。

    所有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与宗亲交流,均属于个人观点,本站不承担任何言论信息引起的争议及法律责任!

    GMT+8, 2024-12-28 16:27 , Processed in 0.050166 second(s), 13 queries , File On.

    技术支持:中华崔氏网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